国际扫盲日
国际扫盲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所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所设立的。日期为每年的9月8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作斗争,并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到能够识字的目标。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2016年9月8日是第51个“国际扫盲日”。今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是“扫盲促进健康”,旨在强调普及文化知识对提高公众健康的重要性。
2005年:文化与持续发展
2006年:识字保持社会发展(Literacy sustains development)
2007年:扫盲与健康 (Literacy,key to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2008年:扫盲与健康(Literacy is the best remedy)
2009年:识字增强能力
2010年:扫盲与妇女赋权
2011年:扫盲与和平
2013年:服务于21世纪的扫盲
2014年:识字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扫盲与健康
9月8日是联合国[微博]国际扫盲日。每年的国际扫盲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会颁发“国际扫盲奖”,奖励那些对识字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今年,来自孟加拉国、乍得、科特迪瓦、印度和纳米比亚5个国家的国内组织分别获得了2项由韩国政府于1989年出资设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宗王扫盲奖”和3项由中国政府于2005年出资设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每个奖项得主将获得2万美元奖金以及证书和奖章。
21世纪的扫盲工作不应局限于识字教育,文化、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都需要“扫盲”。放眼全球,不少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扫除各个领域的知识空白,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科学普及率。
法国:博物馆担当“文化扫盲”主力
在法国,作为公共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机构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产地等,充分发挥了向民众普及文化知识即“文化扫盲”的功效。以博物馆为例,作为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法国政府非常看中其国内45个国家级博物馆、1200个地方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让各类博物馆普遍坚持低价政策,以便让所有的民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博物馆实行多种形式的门票优惠政策,吸引最广泛的民众走进博物馆。如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卢浮宫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春季组织“博物馆日”活动,博物馆免费迎接观众参观。为了鼓励年轻人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博物馆还规定,25岁或30岁以下的参观者可以购买打折门票,如在罗丹博物馆,25岁以下的参观者可以购买半价票。
在促进文化普及的同时,法国政府还特别注重“文化民主”,即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文化活动,尤其是让那些在社会地位、工资收入、居住地点处于不利处境的人也能获得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由法国文化部与法国国家社会融合和机会均等协会联合举办的“时光之门”活动就是其中的代表。考虑到法国青少年享受文化方面的不平等性在假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时光之门”活动优先针对家庭条件较差的年轻人。每年暑假,法国各地的69家文化遗产单位面向少年儿童开放,邀请他们参加历史、考古、文学、建筑、戏剧、音乐、电影等多项活动,寓教于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使法国人养成了爱去博物馆、喜欢参加文化活动的良好风尚。据统计,法国6500万人口中,有5200万人至少每年参观一次博物馆。
奥地利:把音乐列入义务教育
奥地利被誉为“音乐之国”,其国民的音乐普及程度很高。毫不夸张地说,音乐已像面包、沙拉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除了悠久的音乐传统,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与普及是造就奥地利全民音乐素质普遍较高的重要原因。其中,把音乐列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为奥地利普及音乐打下了基础。
奥地利的义务音乐教育为9年,针对6岁至15岁的孩子,目标是帮助学生开启进入音乐世界的大门,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对人生、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向其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生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后,如果能识谱、能弹奏简单的曲子、能听懂歌剧,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奥地利法律规定,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接受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时数也有详细规定。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每周至少要上2个课时的音乐课,主要教授音乐基础知识,如五线谱、各种乐器的起源和演变等,还有演唱练习及一些作曲的基本规则。五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每周只要求有1节音乐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与创作能力。作为课堂音乐教学的补充,老师经常会带学生去听音乐会、看歌剧。不少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合唱团等各种音乐活动团体,学生们经常自己举办演出。八年级以后,学生面临分流,一部分进入技校或职业学校,基本上不再上音乐课;另一部分进入文理中学,他们可以在音乐课和艺术课之间进行选择。
为延续优良的音乐传统,奥地利政府及联邦教育、科学与文化部还出台了相关措施,保障音乐教师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德国:“科学长夜”扫除科学盲
德国民众的科学素质普遍较高,德国科学界对全球科技的重要贡献也让德国人为之骄傲,这都与德国政府重视科学知识普及的传统密不可分。
说到德国的科普教育,不能不提及“科学长夜”。“科学长夜”活动于2001年首次在柏林举办,之后每年举办一次。活动选在一个周末的下午5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70多家柏林的科研院所对外开放,向民众展示各自的实验室、演示大厅、工作内容、研究成果,并为民众答疑解惑。“科学长夜”涉及的内容相当广阔,包括医学、信息技术、宇宙、能源、生物学等多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门类。“黑巧克力是否会减少心脏病患者死亡率?”“饮用运动饮料是否有利健康?”参观者仔细思考后作答,研究人员耐心解释问题背后的科学道理。如果答对,还能得到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
在柏林,“科学长夜”活动已成为传统。每年“科学长夜”的参与者数以万计,大部分参与者携家带口,一些小观众不过两三岁。近年来,该活动逐渐推广到德国其他城市,如德累斯顿、汉堡、斯图加特等。“科学长夜”让公众与科学家面对面,有助于大面积扫除“科学盲”。
除了“科学长夜”,德国每年还开出一艘“科学船”,船舱是一座“科技展览馆”。每年,这艘移动的“科技展览馆”都会花5个月时间游遍德国全境,每停靠一座城市,民众都能免费登船参观,了解新技术。另外,德国多所大学每年举办“儿童大学”活动,由大学教授向孩子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科学知识。在每年的莱比锡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上,针对儿童的科学图书也不在少数。
中国文化常识
什么是“二十四史”与“二十五史”?
清朝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诏定二十四部史书为正史,称二十四史。这二十四史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引日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
1921年,徐世昌以大总统的名义,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于是就又有了“二十五”史之说。
信尾问“安”十种
给父母及长辈的信称:金安、钧安、崇安、颐安。
给夫妇的信称:双安。
给女戚的信称:坤安、壶安。
给病人的信称:痊安。
给旅人的信称:旅安。
给士人的信称:道安、文安、善安、撰安。
给教师的信称:铎安。
给商人的信称:筹安、财安。
给明友的信称:(随时令变化)春安、夏安、秋安、冬安、暑安、大安、时安、迁安、台安、炉安。
官场问信彼此称:升安、勋安、觐安、轺安。
十四种“言”
名人说过的话——名言;
含有教益的话——格言;
告诫规劝的话——箴言;
预见未来的话——预言;
临走留下的话——留言;
诚恳劝告的话——忠言;
应允别人的话——诺言;
开玩笑说的话——戏言;
抱怨别人的话——怨言;
虚假不实的话——谎言;
无中生有的话——谣言;
动听骗人的话——甜言;
鲁莽粗野的话——粗言;
挑拨离间的话——谗言。
“别”有十五种
分手辞行曰:“告别”;
握手告辞曰:“握别”;
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
亲吻离去曰:“吻别”;
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
致谢告辞曰:“谢别”;
临别赠礼曰:“赠别”;
前往送行曰:“送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
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
长久分别曰:“阔别”。
二十个“之交”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
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
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
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
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
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
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
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
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
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
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
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
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
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
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
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
交友不嫌贫贱的称“杵逆之交”;
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
下一篇:世界急救日
[2023-04-20]
[2023-04-20]
[2022-12-01]
剑水柔情起绿意,江天有意语依依——记2022年都匀一中退休教师交流会活动
[2022-11-08]
[2022-10-20]
[2022-10-20]
[2022-10-20]
和融共进实现新跃升、崇实致远创造新辉煌——副州长丁毅到都匀一中调研座谈
[2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