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刑部主事张翀于1559年(距今443年)被贬都匀后创办的鹤楼书院,以及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吏部给事中、刑部右侍郎邹元标被贬都匀后在都匀创办的南皋书院。
清朝末年("庚子赔款"后),朝廷主张办新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都匀知府吴嘉瑞将鹤楼书院改为"速成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都匀知府潘家怿奉贵州巡抚林绍年之命在鹤楼书院旧址创办都匀府官立中学堂,丁酉举人欧阳朝相(民国元年当选省议会副议长)担任该校首任校长。但不到1年因清政府镇压苗族起义而停办。
民国二年(1913年)恢复办学,更名为都匀府八属中学校。
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为都匀十县合立中学校。
民国十二年(1923年)更名为贵州省第一联合县立中学校。
民国十五年(1926年),学校收归省管,校名定为"贵州省立第五中学",校长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贵州老教育家廖昌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为贵州省立都匀中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迁至都匀,与省立都匀中学合办,蒋介石任校长。
校名几经更改,1958年改为现名。
[2023-04-20]
[2023-04-20]
[2022-12-01]
剑水柔情起绿意,江天有意语依依——记2022年都匀一中退休教师交流会活动
[2022-11-08]
[2022-10-20]
[2022-10-20]
[2022-10-20]
和融共进实现新跃升、崇实致远创造新辉煌——副州长丁毅到都匀一中调研座谈
[2022-10-14]